中国报纸,越办越“细”,越办越好。
以经济类报纸为例,中央办了一份《经济日报》,作为党中央、国务院指导经济工作的舆论阵地。
全国不少省市,纷纷仿效,陆续办起了各省《经济日报》,有的不但字体与邓小平题写的《经济日报》无异,而且在报头下公然注明:××省政府机关报。
综合报如此,专业报亦如此。中央各部委办,几乎没有不办报的;各部委办了,下面各省厅局也得办,甚至,有的地市也照样办……
有多少纸好呢?
按道理说,报纸多了,“市场”丰富了,读者也有很多选择,当然是好的。
然而,当今中国的事情,往往是一件一件地走到事情的反面去的,报纸多了,
读者群不是很大,而是很小!
什么原因?由于各式各样的报纸在全国各地纷纷开张,绝大多数是“机关报”。
《机关报》是由某一行政机关主办或管理的报章。《机关报》的发行,无不具有两大特色:
“订单订单”,
第二个问题是“公费订阅”。
所称的“指令定报”,即办报的“机关”,每年都要发出“红头文件”,要求下级机关各单位订定机关报,不然怎么办,怎么办。
所谓“公费订报”,就是下属各系统各单位,每年从办公费用中划出一块,给这个科室这个头头,订阅几份“机关报”。
现在的问题是,我们系统内的单位每年的办公费用只有这么一点,能“划”出来的订阅费用,也只有这么一点。除去价格上涨指数,它的绝对数不但不能增加,反而会减少。
那么我们的机关报呢?越做越好。
因此问题就出现了:分子,并没有增大或变小,而分母呢,却变大、变大…
其结果只能是,每份《机关报》所能分到的份额,必然越来越小。
近年来,《人民日报》、《经济日报》、《工人日报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等报刊的发行量为何没有任何一个不在下降(有些甚至几年内下降到不足三分之一)?其来源盖在这里。
报业越办越激烈,竞争越激烈,每年「发行大战」的故事,也就越古怪、越离奇:
----有些会与税务、工商、公安等执法部门“捆绑”起来,要征税、办照,对不起,先订单吧。
──有些发行与宣传报道“绑”在一起,要不要请你单位报道?很抱歉,先订几百份报纸。企业怎样亏损?公司亏损难道不需要报纸帮助你摆脱困境吗?过来,先把名单填好,然后再做其他的!
──有些人对掌握“订报权”的人许以许多“利益”,多订多奖,保证兑现,拿到奖金,拿到奖品,游三峡,甚至到国外去旅行!
有几个人公然发文在订报上搞“搭售”,如果不订A报,就不准订B报D报。
这个招数,真的有点让我们在报纸上大张旗鼓地宣传“不准搭售”…
上述新闻,在新闻界可以说是无足轻重的新闻。
换位思考一下,“老总”们不这样认为,他该怎么办?
又可以为下面想一想,“上千条线,下一根针”。一家基层单位,往往要由几个“机关”分别管理和制约,包括行政、治安、环保、税务、工商等,每一个“机关”都下文要求“必须订单”,这就有问题了。
去年湖北某市一家单位,在发货季中收到各种文件、通知和批示达101件!
山东省一个农业县,人口不到百万,去年的订阅费用是1100万元,人均订阅10元。订购。
这张报纸被认为是“新摊派”,引起农民强烈不满。
一方面,报纸越办越多,另一方面,“公共开支”却越少;
一边是“文档”越来越多,另一方面是“指令”的作用越来越小。
这些,正是我们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“机关报”面前所无法回避的严酷现实!
怎么做?宏观调控,禁止或限制下列各“机关”纷纷办报?
想法很好,实施也很困难。数以百计的报纸已经“生”了,让谁“死”,恐怕都比让国企“破产”还要难!
能不能换个思路,积极地拯救自己?几年前,浙江日报、新华日报(都是省级机关报)都办了钱江晚报、扬子晚报,不争“公费订”这块蛋糕,改吃“自费订”这块蛋糕。
报业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,两份子报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大大超过母报。养育儿子和老子成了现实。
如果将目光投向“自费生”这一领域,你会发现一个广阔的空间:只有500多名员工的上海新民晚报,去年广告收入达2.8亿元,纯利超亿元,人均创利超过20万元!《羊城晚报》,北京晚报,今晚报…日子过得很滋润。
一种观点认为,我们的报纸实在太多,前景堪忧;
换个角度来看,我们的报纸也不是很好,前景也不错。
今天的中国报业,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奇特而又有趣的局面。
声明:未经「祈际网络」的明确书面许可,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www.qjiwangluo.com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, 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。祈际网络一站式网络营销服务平台专注提供软文推广营销、新闻稿发布、品牌口碑营销、网络营销策划、整合营销推广、小红书推广、搜索优化、网络公关危机处理、媒体邀约、微博营销、微信营销、新媒体营销、视频推广、报纸刊登、央视广告投放、海外发稿等推广服务;如需了解更多相关资讯,请关注祈际网络官网。(http://www.qjiwangluo.com)。